|行业新闻
现如今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,汽车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,各大车企纷纷看好中国市场,自主品牌、合资品牌、进口品牌纷纷踏足国内市场,据中汽协数据,1-6月,乘用车市场共销售1125.3万辆,同比增长1.61%,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7.62个百分点。其中,轿车的销量甚至出现同比下降3.17%的罕见现象。近半年的汽车市场表现已经为中国汽车产业敲响警钟。
中国汽车市场是否会迎来周期性调整;是否会长期维持低速增长、甚至遭遇负增长;是否会遭遇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;是否会直接影响企业运营、工厂生产,甚至工人就业等。在行业内,不断有声音叫嚷“4000万辆年度峰值”的同时,是否更应该冷静下来,了解现状、有的放矢。
上半年的市场表现,已经为中国汽车产业敲响警钟。据中汽协数据,1-6月,乘用车市场共销售1125.3万辆,同比增长1.61%,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7.62个百分点。其中,轿车的销量甚至出现同比下降3.17%的罕见现象。
与车市遇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,多数车企依然信心满满地按照多年前的规划推进新项目、新工厂、新产品的“落地”。 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经过调查、统计发现:包括大众、通用、福特、现代等合资企业,未来3-5年的产能规划和工厂建设,仍将是“大跃进式”的,部分企业的产能增量,甚至达到50%,以年均复合增长计算,未来3-5年的市场增量,必须达到13%以上,才有希望消化产能。但是,以目前的市场预期,这恐怕很难实现。
为此,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专门采访了多位行业**专家,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松泉、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、对行业有30多年研究经验的资深专家**和汽车行业原政府官员、法律法规专家杜芳慈等。所得到的共识是:总体来看,对于“中国汽车产能是否过剩”,“应该站在社会角度去观察,汽车行业不应盲目地扩产,应根据**宏观政策的要求,在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、能源及环保状况的前提下,进行总量控制,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”。
此外,对于“一般性产能过剩”和“结构性产能过剩”要有所区分,前者是市场经济的常态。通过市场机制发生作用,优胜劣汰;后者可能会造成行业危机,企业亏损大幅增加,包括员工失业,税收减少,影响经济增长,甚至社会稳定。
结合今年以来市场的整体表现、车企未来3-5年的产能规划,以及业内**专家的意见,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判断,我国汽车行业开始面临“产能预警”的严峻形势,即存在阶段性产能结构过剩的危险。为此,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,以在国内市场领先的企业为案例,推出《中经车说:产能预警将至 汽车产业风光难再?》大型系列分析报道,希望及时提醒行业和企业,为整个产业及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。